English

职业介绍我拿什么来爱你

1999-09-08 来源:生活时报 ■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(SSIC)东民 文强 我有话说

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,更多的人面临择业、就业、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,据调查,1998年底,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71万人(含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者),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率为3.1%,截至1999年4月底,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570万人,加快劳动力市场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战略需要。目前,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所3.5万多所。用人登记总数为1170万,1998年全国职业介绍成功798.8万人。占登记总数的68.3%,但是求职者到底怎样看待人才职业介绍服务,对人才职介的信任程度如何,据此,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(SSIC)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,对3700人进行专项问卷调查,获得有效样本3478个。

何种方式才是最佳的求职途径

调查显示,求职者一般通过以下七种方式进行择业,其中72%的求职者通过职业介绍服务中心、人才交流中心等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进行求职择业。68%的择业者选择参加各种大型、小型的招聘会,与招聘单位面对面地交流;53%的被调查者阅读各类报纸招聘广告,进行择业求职;35%的求职者靠个人的社会关系,由亲戚朋友介绍推荐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;网上求职,目前尚属新鲜事物,有13%的人网上求职;另外5%的择业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打电话询问一些相关单位是否有招聘意向,或直接上门推销自己;有3%的被调查者通过看街头小广告和一些广告传单找工作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,七种方式中,通过职业介绍中介机构、参加招聘会、查阅报纸广告三种方式为众多求职者普遍采用的求职择业途径,那么,职业介绍中介机构、招聘会、报纸广告的可信程度如何呢?

人才职业中介问题多

80年代以来,人才职业中介行业蓬勃发展,但是管理上的不完善,以及国家有关法律、法规上的不健全,使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。据调查,现在还存在着许多未经批准的非法人才职业中介机构,他们大多以在路边张贴广告或发放小广告等形式招揽生意。调查显示,仍有12%的求职者借助于一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,报着侥幸心理,希望早点找到工作。据被调查者反映,这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。收费后会立即为其找一份工作。并不考虑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条件,更有甚者,收取费用后不久便消失不见。

合法人才职业中介也存在着种种弊端。有些中介机构为了追求利益,以夸大事实和否认承诺来欺骗求职者,造成职业中介声誉日下。64%的被调查者反映职业中介收费过高,有些中介机构收取求职者几百元的推荐费、入网费,并不能让求职者找到满意的工作,期望中介费用为50元—150元。57%的求职者强烈要求改变交费后概不退款的现状,希望在法律上保障求职者的权益。

据调查,许多人才职业中介机构的人才库也存在问题,为保证所存人才信息的有效性,北京人才职业网每两个月信息自动更新,但很多中介机构的人才库信息常年不变。专家指出,现在人才职业中介行业在管理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:一是管理较混乱,在收取费用后,即使给被聘方介绍工作,也从不考虑招聘方所要求的条件;在经营过程中也不与招聘方、被聘方签订有关的合同。二是国家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法律、法规来规范人才中介市场,维权的根据仅有《人才中介管理条例》以及《合同行为》和《民法通则》中的一些相关条款。

招聘会华而不实

调查显示,69%的被调查者反映大型招聘会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过高,在小型招聘会上某单位招聘推销员要求大专文凭,到了大型招聘会则改成须本科学历。许多人去了若干次大型招聘会后表示如果没有本科以上学历,最好不要去,应聘成功率太低了;54%的被调查者反映某些招聘单位招聘时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,令成百上千的求职者蜂拥而至地递上求职资料,真正到企业面试才发现并不如意,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;36%的调查者认为目前大型招聘会的票价偏高,应做适当调整。专家指出,在求职中应提防某些招聘单位耍花招;有的单位根本不是真正招人,而是借招聘之机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;有的招聘单位将求职者在面试中所提出的策划案据为己有;还有的招聘单位甚至假招聘真骗钱;希望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擦亮眼睛,以免上当受骗。

看报纸招聘广告可以吗

47%的求职者认为报纸招聘广告最大的弊病是招聘信息不实。信息过期、招聘单位情况与事实不符,招聘广告比比皆是,但真正名副其实地招人的单位却不多,求职者将个人简历、身份证复印件、学历证明、照片等个人资料一并寄去便概不退还。众多的被调查者希望报纸招聘广告提高信息实效性。专家提示,不要被媒体上的众多广告蒙蔽产生错觉,认为公开登的广告就是合法的、真实的,提高自身的判断水平和辨别力相当重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